有机肥对水稻田的土壤改良作用

化学肥料的成功研发与应用,对全球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,被誉为20世纪最重大的创新技术之一。近二三十年来,有机肥的用量日趋减少,有些地区,甚至已基本上不再使用有机肥。使用有机肥可有效地改良土壤,实现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,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实践,早被写入各级农业院校教科书和相关专著之中。然而,在当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,研究分析使用有机肥对有机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,可为有机稻生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,具有现实意义。
李宗铁等(1991)对1984-1989年连续6年施有机肥与化肥的稻田理化性状进行测定。结果表明(表8- 5),施有机肥稻田地的有机质、全氮和全钾含量呈递增趋势,年均递增率分别为0 09%、0.08%、0.10%,而全磷含量呈递减趋势;而施化肥稻田的变化趋势与施有机肥稻田基本相反。这表明连续施用有机肥可使稻田肥力得以提高。施有机肥稻田的土壤持水量和物理性粘粒含量也有所提高,土壤容重则呈递减趋势,这有利于土壤保水、保肥和通气。章家恩等(2002)报道,稻鸭共作田在1-5 cm、5~10 cm和10~15 cm的土壤容重都比传统栽培稻田低,表明鸭群的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田土壤的结构,而传统栽培容易使土壤板结。在传统栽培稻田中,播种前土壤有机质、全氮、全磷、全钾、有效氮、有效磷、有效钾等含量与收获前相比,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,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6 g/kg。但对于稻鸭共作稻田,播种前土壤养分含量与收获前相比,有机质、全氮、有效氮等含量减少,但减少的幅度比传统栽培的小;部分养分指标,如全磷、全钾、有效磷、有效钾含量反而增加。这可能与鸭子的活动和每天排泄粪便(有缓施肥作用)有关。
王成豹等(2003)测定了稻鸭共作有机稻。单一有机稻和用化肥(对照)三种生产方式稻田养分含量变化(表8-6)。结果指出,三种生产方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古量的顺序为稻鸭共作有机稻>单一有机稻>用化肥(对照)。采用有机生产的田块,速效磷含量明显提高,由于没有使用化学钾肥,速效钾含量减少。对照则相反,速效磷含量降低,速效钾古量提高。稻鸭共作与单一有机稻对增加土壤氮含量差异不大,说明稻鸭共作增加的养分大部分为当季水稻所利用。
朱凤蛄(2006)报道,实施有机稻生产前一年的2000年和实施有机稻生产后的2003、2005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41. l g/kg、51. 2 g/kg和61. 8 g/kg;全磷含量分别为494 mg/kg、572 mg/kg和602 mg/kg,可溶性全钾含量分别为797mg/kg、838 mg/kg和858 mg/kg。 2005年这三个土壤肥力指标比实施有机生产前各提高了50. 4%、 21. 9%和77%。这一土壤生态的变化,较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土壤营养库和对作物供养、抗逆的调节功能。
刘鸣选等(2009)测定了稻蟹共生有机稻与传统栽培方式稻田收获后的土壤理化指标。结果表明,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,有机栽培的土壤容重降低了12 1%,孔隙度增加了 12. 2%。这些性状的变化对改善稻田渗漏和水稻生长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。从化学性状来看,有机栽培的土壤有机质增加5 .47 g/kg,全氮增加0.14 g/kg.速效磷增加32.05 mg/kg,碱解氮增加12. 2 mg/kg,速效钾增加29. 96 m/kg,pH值降低了0.22个单位。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:一方面,施用有机肥的同时引入了大量的微生物,促进了土壤中有机态氮、磷、钾的矿化,从而提高了土壤中有教养分的含量;另一方面,由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合成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有机酸,导致土壤的pH值下降,通过酸溶和络合作用,促进了矿质养分的有效化。此外.有机稻田螃蟹数量多于传统栽培的稻田,相应的排泄物必然会增加,可能对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。以上结果说明,有机稻蟹共作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积般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