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壤质地分类和分类依据
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,称为土壤的质地。我国农民历来习惯用土壤的质地来分辨不同的土壤。如川东南地区的砂土、半砂半泥土、大土泥、死黄泥等。农业实践中对质地所以如此重视,是因为土壤的保水保肥、通透性、宜耕性、宜肥性、发棵性以及养分含量等,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质地支配的。我国建国以前使用的是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,建国以后使用的是原苏联卡钦斯基的质地分类制.现在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国际制标准,即按土壤中砂粒、粉(砂)粒、粘粒各占的比例范围作为划分质地的标准,下面就质地类别的农业生产性状及利用改良方法作概要介绍。
1.砂土类
以砂粒为主,砂粒的粒径大,粒间孔隙的孔径大,因而通气透水性良好,无粘结性、粘着性和可塑性,宜耕期长,耕作阻力小,质量也好。但保水保肥力差,土温变幅大,各种营养元素缺乏,抗逆性差,发小苗不发老苗,必须注意及时灌水和施肥,而且要少量多次,利用上宜种花生等豆科作物。改良办法:一是增加有机肥用量,二是以泥掺入,三是种植绿肥,四是增施氮、磷、钾及多种微量元素肥料。
2.壤土和粘壤土类
土壤中粘粒含量为0-25%,粉(砂)粒含量为0-85%.砂粒含量为0-85%的土壤归并为壤土和粘壤土类,本类土壤具有保水保肥力较强,通透性较好,发小苗且发老苗,宜耕期间耕作易且质量好的特点。是一种理想的质地类型,适合多种作物生长。川东南代表性土壤是半砂半泥和大眼泥土,分布面积大,是粮油生产的重要基地。
3.粘土类
保水保肥力强,养分含量高,潜在供肥力强,后劲足,发老苗不发小苗,耕作难度大,质量差,通气透水能力差。农民习惯上称这些土壤为“天晴一把刀,下雨一团糟”,很难管理。但在冬水田地区,耕作就比较容易。要特别注意不能“干板”,农民有“一年干了板,三年扳不转”的说法。施肥上底肥重施速效化肥,提倡“重底早追”,需要进行客土法或增施
有机肥,增种绿肥等改良措施。
土壤质地的田间简测方法:是将土壤湿透,但叉不能从指间挤出水来,然后将湿润的土壤搓成粗约3毫米的土条,按图l的标准进行判断。孔隙中。土壤水和土壤空气二者在数量上相互消长:水多空气就少;水少则空气就多。至于固、液、气三相物质在土壤中的比率,因不同土壤而异。一般情况下,大体上是固体部分占土壤总容积的一半,水和空气共占另一半。它们之间的比率直接影响土壤肥力,即自动调节水分、温度、空气、养分的能力。改造和培肥土壤的目的就在于调节土壤三相物质的组成,使其稳、匀、足、适地满足植物高产的要求.
土壤固相物质,是土壤骨架,对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,都有明显影响.
土壤水是植物吸水的最重要源泉,是土壤主要组分之一,同时还是土壤表现各种性质和进行各种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条件.土壤水并不是纯水,而是含有溶质的极稀薄溶液,也就是土壤溶液。
土壤空气也是土壤的重要组分之一,对作物生长,土内微生物的活动,养分的释放以及土壤内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都有重要影响。